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三位,其中一位菲利普·迪布维格比较特殊,因为他的获奖,让很多人感叹西南财大有点亏,这是中国大学距诺奖最近的一次。原来迪布维格曾在西南财大当了10年的金融研究院院长,下面大家就和发迹号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距诺奖最近的一次!西南财大有点亏,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距诺奖最近的一次!西南财大有点亏

西南财大有点亏,这是中国大学距诺奖最近的一次。

请注意,我特意说的是中国大学,而不是中国或中国人;这里的诺奖,更可以特指诺贝尔经济学奖。

因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三名经济学家: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维格,表彰他们在银行与金融危机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伯南克,大家都熟悉,美联储前主席,因为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力挽狂澜,还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风云人物。

戴蒙德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迪布维格是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教授,两人创建了一个著名的金融理论模型,用以解释流动性与银行挤兑之间的联系。

三个都是美国经济学家,但有一个很特殊,那就是迪布维格。

反正看他个人网页上的自我介绍,对中国那真是一往情深,谈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时,他说:我喜欢演奏爵士乐和蓝调,以及演奏一些传统乐器,如二胡和葫芦丝,我也喜欢太极、气功、推手……

一个美国人,居然喜欢中国的二胡、葫芦丝、太极,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他还在西南财经大学当了10年的金融研究院院长(2010-2021)。

怕人们不明白,他的英文自我介绍里,关于西南财大,还特意用中文标注了。

而且,长得像美猴王的他,很多照片和视频,都穿着唐装(是吧?),而且,据一些网友介绍,他很可能是成都女婿,还有一个微信号,中文绰号就是“大顽童”。

他还积极推荐别人加他的微信,说加微信很可能是联系到他最快的方式,看来也是一个重度用户。但刚才看了一下,应该获奖后加他微信的人太多,系统提示,要加他必须“稍后再试”……

这应该也是西方诺贝尔奖得主中,最喜欢微信而且最积极为微信做广告的人了吧。

看海外的介绍,迪布维格还是圣路易斯华人社区的老熟人,是一所中文学校长江艺术团合唱团的成员,春晚等特殊时节,经常一展歌喉,应该唱的都是中文歌曲。

他的自我介绍中,说自己还拿过成都金沙友谊奖、四川金顶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

他的获奖经历也很有意思。据他自己介绍,在经济学奖公布前夕,一些朋友认为他可能获奖,他觉得不大可能,后来,他还是自己查诺贝尔经济学奖网站,得知自己中奖了,现在压力很大……

他笑着说,很多人立刻去他圣路易斯家中祝贺,但他自己却在波士顿的宾馆里……

他还是一个热心肠。在他的一份自我介绍中,谈到了校园暴力,他说,“如果一个学生来找我讨论或披露性侵犯、性别歧视、性骚扰、约会暴力、家庭暴力或被跟踪的事件,或者如果我以其他方式观察或意识到这样的指控,我将尽可能保密这些信息,但作为华盛顿大学的教职员工,我必须立即向我的系主任或院长报告,或直接向Jessica Kennedy女士报告……”

如果,我只是说如果,如果迪布维格现在还是西南财大的院长,那不就是中国大学的教授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了?

请注意,我说的是中国大学,芝加哥大学出了97个诺贝尔奖得主,相当一部分也不是该大学土生土长,甚至不是美国国籍,而是在该大学任职;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迪布维格还是西南财大的院长,自然就是该大学教授获奖了。

很可惜,就差了那么一年。

原因可能很大。但据一位靠谱的朋友介绍,最主要原因,还是疫情三年,国内外交通阻隔,教授来不了大学也不是事,最终双方友好分手。

但从迪布维格教授自我介绍中,那么多中国元素,以及夹杂的中国字,他对中国、对成都的喜欢,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当然,有一些朋友也说,幸亏迪布维格教授没有在中国大学任教,不然,诺贝尔奖还能颁发给他吗?

这个角度,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我总觉得,在诺贝尔奖系列中,文学奖与和平奖,意识形态色彩太浓,争议也最多;其他的科学奖和经济学奖,有没有争议?肯定也是有的,而且,大家都知道,西方的奖项,肯定更侧重西方学者,但总体评出的,还都是大家,都有真学问。

迪布维格就是其中一个。

最后,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第一,这是西南财大的遗憾,也是西南财大的荣耀。

遗憾,是迪布维格获奖的时候,已不是西南财大的院长;荣耀,是他毕竟当了10年的院长,这既显现了他对西南财大的认可,更显现了西南财大对人才引进的高标准。

那就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表示祝贺。毕竟,经济学奖,不是和平奖和文学奖,这一届的三位经济学奖得主,还是有真学问,站得住脚的。

第二,也凸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成都的魅力。

一位西方的著名经济学家,这么爱唐装、爱二胡、爱葫芦丝、爱太极,背后可能的原因,是有一位有魅力的成都媳妇。成都姑娘果然不一般,但这背后,我觉得,更是中国文化的魅力。

不然,他也不会去西南财大当金融研究院院长,一当就是10年。而且,成都的山山水水,成都人的洒脱好玩,应该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不然,他也不会微信绰号“大顽童”。

第三,更显现了中国大学的开放,中国的开放。

我知道,今年诺贝尔科学奖公布后,不少人嘲讽,中国学者没有拿到,但很多中国大学都发喜报,祝贺我校XX名誉教授获奖。确实很有一点喜剧效果,但转念一想,这不更显现了中国大学的开放吗?你可以是外国学者,但欢迎你来中国教学;你获奖,我们与有荣焉。

在这背后,更是中国的开放。所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踏上中国的土地。如果不是这三年的疫情,这种交流肯定更为频繁,甚至,迪布维格教授,很可能是在成都接到了得奖电话。

第四,不要神化诺贝尔奖,我们要清醒更要有自信。

文学奖与和平奖就不说了,主观性太强,意识形态色彩太重。至于诺贝尔科学奖和经济学奖,我总觉得,我们也不必神化,就是西方一个传统奖项,看到有网友就调侃,西方拿到了那么多经济学奖,你看西方经济也没咋的啊……

确实也有一定道理。所以,我们尊重这些奖项,要认识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要清醒但更要有自信。

我总觉得,以中国经济40多年来的巨大成功,诺贝尔经济学奖哪怕再重学术,但没有中国人获奖,是说不过去的。如果这样颁发下去,奖项的公信度会越来越差。当然,我们也要反省,为什么我们还没有一个公信度超过诺奖的奖项?

一定要努力啊。中国经济要努力,中国大学要努力,中国学者也要努力。

最后,还是祝“美猴王”大顽童教授获得大奖。与其调侃西南财大,中国大学其实更要向西南财大学习,人家拿了诺奖你再引进,这不是能力;人家还没拿诺奖,你就引进来了,这才是能力。

哦,忘了说一句了,作为研究金融危机的专家,在被问到如何看现在的经济挑战时,迪布维格刚说了句大实话:我很担心(美国)现在的高通胀和政府债务……

西南财大的确痛失了诺奖,不是你们想的那种痛

和几个碰瓷诺贝尔奖(称自己的名誉教授或者“女婿”得奖了)相比,西南财大的沉默是耐人寻味的。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三位获奖者,其中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曾任西南财大金融研究院院长,从2008年开始,直到2021年——人们感叹,如果他再坚持两年,西南财大就真的获奖了。

这是名副其实的“院长”和教授,而不是那种只挂名的名誉院长。相信很多人都感到遗憾,西南财大不少师生就在朋友圈发出了叹息。

关于迪布维格的传说有很多,比如,他有一位成都太太,喜欢成都,所以到成都工作;一个更大的传言是:迪布维格因为没有通过中国双一流大学的考核,被学校解聘了——这个传说,其实是用来讽刺西南财大“有眼无珠”,或者是揶揄中国高校的考核制度。

我了解的情况,不是这样的。

据说,2008年西南财大挖来迪布维格的时候,是通过另一个很厉害的学者引荐的,学校知道他有“世界级”或者“诺贝尔经济学”级的成果,年薪也高达100万,在中国大学里,算是高薪水了。

迪布维格不是那种“名誉教授”,但是也和大学的中国员工有区别。他每年都会来西南财大工作两三个月,做研究,开课,开讲座,同时也为学校的金融学科建设提供建议——仅就最后一项工作来说,这100万也花得值得,现在西南财大的金融学,在国内也是一流。

有在西南财大任教的朋友告诉我,在校园里碰到过迪布维格好几次——他是一个很显眼的人物,留着长发,有时候还扎辫子,“非常美国”,同时又穿着唐装,比中国人还中国,他为学校开讲座,也大受欢迎。

最终,非常遗憾,迪布维格离开了西南财大。最确切的原因可能有待本人和校方发布,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绝对不是因为“考核不及格”,而被学校“不续聘”。原因很简单,他所在的“金融研究院”,更像是一个智囊机构,正规说法是“学校非编单位”,不需要考核,至少不需要大家想象的论文、KPI之类的考核。

还有一点网上传说也是不准确的,迪布维格的机构是“金融研究院”,这个机构现在并入了金融学院,原来的设置可能也没有了。

我在这里提出一种设想:如果网上传说2021年“不续聘”是真实的,更真实的原因不是考核,而是疫情。或许,迪布维格无法适应中国的疫情防控,疫情3年,美国和中国两头跑,实在太辛苦了,而且每次来中国,都需要漫长的隔离,这是一个美国人难以忍受的。

网友们猜测的“KPI考核不及格”,只不过迎合了广大大学教师们的焦虑而已。他们都为考核所苦,也都怨恨这种考核,于是就有人虚构出一个这样的考核不及格但是却得了诺贝尔奖的故事出来。

其实,和所谓考核相比,发生在迪布维格身上的故事,可能是另一个版本,也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疫情造成的中外学术交流中断,不仅让西南财大痛失一次得诺贝尔奖的机会,也会带来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能理解那几个“碰瓷”的高校。尽管这种行为让人感到尴尬,但是至少也反映出在他们心里,诺贝尔奖仍然是一个好东西。人们都喜欢宣传“我亲戚考上北大清华”,就是这种心理。

而且,各种“名誉教授获奖”,也反映了一个现实:过去的某个阶段,中外科研交流曾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很多一流学者来到中国大学,哪怕是走穴,也是有价值的互动。如果越来越多的“潜在诺奖获得者”而不是得奖后来到这些,至少说明中国高校知道世界一流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这种交流中断了,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也是最痛的。最深远的痛,不是“失去诺奖”,也不是差距,而是失去可能性,是失联和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