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访谈中,王琳谈起家庭,她说:我跟我弟弟没有感情,我7岁、他6岁的时候,我对他才有记忆,因为他跟我爸妈,我跟着外公外婆。
她继续:虽然我挣了钱以后,我给他就像半个妈妈一样买东西什么的。
王琳对弟弟不满意的地方是“他不照顾我父母”,虽然,王琳跟父母的关系比较疏离,不亲近,毕竟,血脉亲情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她觉得,赡养父母是儿女们的责任。
王琳小时候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她7岁的时候,才跟着父母住,17岁的时候开始一直往外跑,等于他们一起住了十年。
后来,王琳离婚之后,把父母接到家里来住,又一起住了十年,因为工作忙碌,母亲的事比较多,总是疑神疑鬼,说自己身体有病,折腾到医院,没事,再回家。
如此多次,王琳应付不过来,于是,她给妈妈选了一个养老院。
王琳去养老院看妈妈,妈妈说:谢谢你。临别的时候,她也寒暄:有空打电话过来啊。
能感觉到,年老的妈妈不知道怎么接触女儿了,她有些无措。
我特别能理解那种感觉,站在妈妈身旁跟她一起生活的叔叔,也会对王琳说:麻烦你了,谢谢你来。

王琳挺不容易的,除了养父母,她承担了养弟弟、养继父的责任,她想得到的爱,是远远不够的,夜深人静时,她总是一个人,无人关心,无人问津。
她说自己的亲人只有儿子一个人。
她得不到一直想要追求的爱,而必须还要钻进这“责任”的枷锁里。
王琳的父母溺爱儿子,到头来是他们不重视的女儿管他们,不断地付出,没有多深的爱,只有放不下的责任和义务。
王琳整个给人的感觉,就是她不快乐,眉宇间总是淡淡的忧愁,感觉到她满肚子关于亲情的委屈,不知从何说起。
我有一个朋友,从小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带大的,她跟父母不熟,是真的陌生,长大工作了,她也会给老人打视频电话,但她跟我说:老觉得别扭,不习惯。
她真的做得好,内心里没有感情,表面上做得周到,那是一份义务,因为得到原生家庭的爱太少了,她们不由自主地在疏离,又尽力去贴近。
她跟王琳一样,都是有良心的人,虽然六亲缘浅,但都在做着儿女应该做到的事情。
对于弟弟,王琳觉得她是姐姐,就要有个做姐姐的样子,满足他的要求。
她想有个完整的家的样子,她不舍得丢掉这份关系,哪怕是干巴巴的,她也愿意维护。
弟弟如果听到姐姐这样说他们的关系,不用责怪姐姐的情感不足,关系是双向的。王琳已经做了超出情感本能的事情,这份克制中的付出已经非常珍贵了。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