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醇”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用于治疗气喘的主要用药。日前,卫生署无预警要求国内所有治疗气喘的吸入性类固醇,与治疗鼻炎的类固醇鼻喷剂需加注“口腔或鼻用类固醇药品,使用于小儿科病人可能导致生长速度降低”的警语,引起不少家中有气喘儿家长产生忧虑。   但其实“气喘”是一种呼吸道慢性发炎的疾病,并不只是单纯因过敏引起的收缩或舒张不良,若不及时治疗将随着时间逐渐恶化,到最后甚至可能导致支气管受损。   而“类固醇”正是为了要预防这种情况而产生的所谓“最强”的抗发炎药物。只是目前仍有许多的家长对于“类固醇”抱持着一种防卫性的抗拒心态,从认为服用类固醇会有许多后遗症、担心会有依赖性导致药物成瘾或者是病情“自愈”的机率受到影响,一直到现在的“害怕小孩长不高”等等,有关“类固醇”的问题似乎层出不穷。   然而,家长们的忧虑并不是毫无道理。长期使用“类固醇”的确会有抑制肾上腺功能、肥胖、高血压等副作用,“口服性类固醇”也的确会导致月亮脸、水牛肩、高血糖、生长发育受限、抵抗力变差,但是这些都是必须在“长期”服用“高浓度”剂量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症状。    事实上,台湾目前的医疗方式采取的是“升阶/降阶”的治疗模式,医生会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与用药后的状况及发病的频率来调整用药的剂量。假如患者平时皆按时服药且注意保持身体健康的话,要长期接触高剂量的“类固醇”是不太可能的。   此外,“类固醇”只是一种抗发炎药物,它的用量几乎是固定的,并不会随着发病时的状况而有所增减,亦无成瘾物质包含在内所以并没有“依赖性”或者是“药物成瘾”的问题。而近年来医界经常使用“吸入性类固醇”来取代传统的“口服性类固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用于避免掉“口服性类固醇”所导致的全身性副作用。由于“吸入性类固醇”是透过口部吸入的方式直接作用于呼吸道与肺部,得以进入全身代谢的药量非常稀少,所以不会有全身性的副作用,仅在偶尔会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声音沙哑、喉咙痛等局部副作用,但这些症状皆可藉由使用后漱口来预防。   虽然,目前的确有研究指出“使用吸入性类固醇可能会使儿童生长速度减缓”这多半是使用错误导致高剂量的类固醇被吸入,或者是严重型气喘合并使用口服类固醇才会产生的问题,但其实只要配合适当的运动,再加上使用过后勤漱口,减少身体吸收的药量,一般而言对于小孩子的生长发育是不会有什么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