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过度产生幻觉怎么治疗?游戏过度产生幻觉怎么解决

游戏过度产生幻觉怎么治疗?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疑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幻觉?其实就是我们在游戏中看到的一些画面,比如说我们在游戏中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然后突然之间就变成了一个大头娃娃,这就是幻觉。当然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因为大部分玩家都是正常的生活,所以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有一些玩家在游戏中就遇到了这种情况,那就是自己的角色突然变成了一个大头娃娃。

一:游戏过度产生幻觉怎么治疗

幻觉是很多心理疾病和精神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的一种问题,当人们出现这方面的问题的时候就会十分的担心是不是自己的身体出现问题。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有效消除幻觉的   ***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产生幻觉的治疗

1、幻觉我们如何应对

1.1、保持镇定。当你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幻觉,或者家人发现你出现了幻觉,都需要镇定。不被幻觉所左右是我们的目标。

1.2、更换环境,改变设置。有些幻觉是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更换环境是一种选择。如前所述,“听见闹钟滴答滴答响,就能听见有人说话”,出现这种幻听时,不妨将闹钟更换为无滴答声的电子表。

1.3、大声表达,寻求帮助。当听见议论自己的声音,看见恐怖的事物,不妨大声表达出来,让家人知道你出现了问题,需要帮助。家人的关注与沟通将帮助你渡过难关,减少幻觉对你的影响。

2、识别常见幻觉有哪些 ***

2.1、幻听的自我识别

当我们凭空听见有声音在议论自己时,那么我们就不妨听听这声音熟不熟悉,有几个人在议论,接着看看周围是不是有人在说话,如果周围是熟人的话,不妨问问他们是不是在议论自己;或者迅速换个环境看看议论自己的声音是否继续存在。有时我们还需要自己学会寻找幻听出现的规律,比如说,我们只要听见闹钟滴

答滴答响,就能听见有人说话,只要闹钟一停,别人说话的声音就没了。

2.2、 幻视的自我识别

如果你看见一些恐怖的、不常见的、违反自然规律的东西,你可以根据常识来推断是不是幻视。比如说,看见妖魔鬼怪,看见有人倒挂在屋顶上,看见有人伸出蜥蜴般的舌头,看见家里有一只东北虎,等等。如果你的幻视内容是频发而且固定的,那么请你记住,并找出它出现的规律,然后请别人帮助去识别。

3、幻觉有哪些种类

根据幻觉的结构性质,可分为要素性幻觉,指幻觉简单、原始、如火光、哨音等;完全性幻觉,幻觉鲜明、生动、逼真、投射于外部空间,引起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出现幻觉的原因

幻觉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包括中枢神经病变、情绪影响、暗示、弱视和重听、感觉剥夺等。一切增加感觉分析器负担或使感觉分析器活动增强的因素都能促使幻觉产生。登山运动员登上几千米高峰以后,因缺乏感觉 *** 可产生幻觉。老年人白内障摘除术后,也常发生幻觉,可能由于感觉剥夺与轻度老年性脑变化所致。

弱视与重听者,由于感觉分析器分辨困难,可有错觉与幻觉。故重听者常伴发偏执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幻觉更有许多临床与实验证实。因此,幻觉的病理基础是多种多样的。关于纪觉的本质有过不少讨论。由于失明和耳聋仍可有幻觉,所以幻觉不是外周感受器的障碍。中枢抑制的研究证明,睡眠时中枢神经元并非都处于抑制状态,某些神经元仍呈一定的兴奋状态。因此,幻觉也许是由于中枢产生抑制过程的条件下,大脑皮层某种程度和范围的兴奋所造成。由于幻觉产生是大脑整体的反应,因此,企图把幻觉进行神经解剖定位是不正确的。

幻觉出现的特点

1、幻觉是一种感受,由于缺乏相应的现实 *** ,所以客观检验结果证明这种感受是虚幻的,但就患者自身体验而言,却并不感到虚幻。

2、虽然幻觉源于主观体验,没有客观现实根源,但某些患者坚信其感受来自客观现实。

幻觉(hallucination)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 *** 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主观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幻觉与错觉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客观 *** 存在。由于其感受常常逼真生动,可引起愤怒、忧伤、惊恐、逃避乃至产生攻击别人的情绪或行为反应。

猜你喜欢:

1. 为什么人会出现幻觉

2. 幻觉的原因是什么

3. 人为什么会出现幻觉

二:游戏过度产生幻觉怎么办

玩着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想被打扰

三:游戏过度产生幻觉的原因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游戏过度产生幻觉怎么治疗?游戏过度产生幻觉怎么解决-第1张图片-

一个小男孩在房间玩手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一个男生在看短视频。本报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制定管理措施,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今年7月20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4.9%,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未成年人触网的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报告》认为,部分未成年网民可能存在过度使用互联网的情况。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为11.5%,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为12.2%。

不断增长的数据背后,青少年过度用网、沉迷网络的问题凸显,而由此带来的健康风险更不容忽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倪端宇表示:“青少年正处于脑发育关键时期,长期沉溺于网络可能造成脑功能损害。”

长期沉迷网络或引发功能性脑病

北京市海淀区白女士的女儿聪聪(化名)从小就患有癫痫,近几年用药物控制治疗得很好,不久前,因癫痫复发被送往急诊。

“我们想着让孩子放松放松就同意她玩电脑,大约40分钟后,就听见孩子房间传来一声响,我们跑过去发现孩子已经晕倒在地。”白女士说,送医就诊发现,聪聪是由于受到频闪光和噪音 *** ,局部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导致的癫痫发作。

“长时间受到电脑或手机屏幕的光线 *** ,有可能诱发潜在的癫痫。”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调控实验室副主任医师卢健军说,“研究表明,癫痫发作是由大脑皮层异常兴奋引起的,其中由闪烁的光线 *** 诱发的癫痫在临床上被称为‘光敏感性癫痫。’”

“我们病房的一些患儿,本来癫痫发作控制得很好,但因长时间无节制玩手机,导致复发的例子很常见。”倪端宇解释,“脑电图的正常波形主要有δ、θ、α和β波。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的表现,出现于睁眼视物或突然听到声音或思考问题时,高度兴奋时可出现高于30赫兹的γ节律。各种节律规律出现,是大脑正常调幅调律。青少年如果沉迷于网络,大脑将长时间处于紧张兴奋状态,β节律甚至γ节律长时间发放,就有可能调幅调律失调,出现功能性脑病。”

此外,有研究表明,过度沉迷网络同样会对青少年的脑可塑性产生影响。“脑可塑性是指脑有适应能力,即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以适应现实的能力。年龄越小脑可塑性越强,特别是6岁之前,是大脑的神经发育和认知发育的关键期。青少年如果沉迷于网络,脑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连接就强化在虚拟空间,现实交往的功能就自然削弱。”倪端宇说。

卢健军告诉

成都医学院心理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奇伟介绍,沉迷网络会影响青少年大脑的眶额回、伏隔核、纹状体等奖赏相关脑区的正常功能,对相应的奖赏信息处理存在异常。这些脑功能损伤会导致青少年高度

“人类前额叶高度发达,是我们自我调节、控制的神经基础,也是多巴胺神经环路的重要结构之一。研究发现,沉迷网络者前额叶与海马体和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减弱,提示前额叶对学习记忆的调控作用减弱,导致其认知功能受损。脑成像研究还揭示,沉迷网络青少年的扣带回灰质密度低于常人,大脑的扣带回部位是我们监控认知冲突的重要部位,其灰质密度下降与其自我行为监控能力减弱相对应。”杨奇伟补充道。

“再玩一会儿”的背后不可忽视

“起床,打开手机短视频App,手指不停刷动,一条接一条,吃饭时刷,空闲时刷,睡觉前也在刷......”这是山东省枣庄市15岁的小蕊(化名)暑期日常。

“一天到晚就这样,像着了迷一样,经常到了半夜还是拿着手机看,有时吃饭都叫不动。”小蕊妈妈廉女士坦言,虽然也劝说过,但得到的答复常是“再玩一会儿”。

“网络沉迷高发人群多为12至18岁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一方面他们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理解判断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较差;另一方面他们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寻求 *** 、惊险和浪漫,以满足这个阶段的人生需求。”卢健军说。

杨奇伟表示,生物生存适应的关键任务是趋利避害,而多巴胺能奖赏通路是生物趋利避害的神经基础,人类也是借助于这个奖赏通路,在完成适应性行为的过程中,感受到身心愉悦。但人类的奖赏通路也可能会被误用于追逐纯粹享乐的短视行为中,如物质或网络依赖等行为。这些行为会快速激活多巴胺能奖赏通路,使人能快速体验到兴奋和愉悦,并不断推高多巴胺能奖赏通路的激活阈限。“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快速发育阶段,其大脑奖赏系统对网络的新奇 *** 更为敏感。同时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脑区发育还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无法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导致其成绩倒退、人际关系淡漠。这些结果给他们又造成巨大压力,使他们更需要借助网络来逃避现实生活,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相较于成年人,设计越来越精美的网络游戏、精准推送的短视频、不断更新迭代的社交软件,让青少年更易陷入其中。

“网络游戏或短视频的开发,要达到吸引更多青少年使用者的商业目的,必然要利用人类成瘾性机制。”杨奇伟认为,多巴胺能奖赏通路是为我们进行各种行为活动提供动力的神经基础,沉迷网络行为形成的过程正是借助这个奖赏通路。开发者借助于青少年所喜爱的方式激活多巴胺能奖赏通路,如游戏过程中的成就感,短视频中的新奇感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耿德勤则以Facebook为例解释,未读信息显示为小红点最初是Facebook设计的,而按照设想那个点本来应是蓝色的,更符合Facebook的整体色系,但最后其选择了红色,一种更激烈的触发性的颜色。“主要动机够强烈,任务足够简单,这种设计出来的触发机制就会迅速引发行为的发生。”

“对于青少年个体来说,沉迷网络还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体人格特质的影响。”杨奇伟说,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沉迷网络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青少年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是保护性因素;而家庭中长期的亲子冲突会使青少年感知到自己受到排斥,是危险性因素。学校环境中,学业成绩、师生和同伴关系会成为青少年的重要压力

耿德勤认为,人际交往困难、缺乏社会支持同样会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有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和子女的矛盾、与母亲分离等因素,显著地与沉迷网络行为成正相关。相反,保护性措施,如子女与父母交流的质量,以及积极的青春期发展,能有效降低沉迷网络的风险。”

早干预早治疗,给予孩子足够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中,游戏障碍被归入精神疾病的范畴。同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数据显示,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的发病率已接近10%。

一旦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进而引发严重健康问题,该如何应对?卢健军提醒,要早干预、早治疗,给予孩子足够的

“现阶段主要的治疗 *** 有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杨奇伟表示,行为疗法是从条件反射理论衍生的治疗 *** ,对于治疗尤为有效。基于条件反射的规律,该 *** 通过网络情景和厌恶 *** 反复结合,试图使患者达到对网络情景的厌恶,在患者减少上网行为时,治疗师要及时给予奖励,由此达到戒除行为与奖励之间的联结。而认知疗法主要适用于有一定自控能力的患者。该 *** 针对不同个体的知识体系、认知能力,通过科学事实或具体生动的案例,使患者认识到沉迷网络对个人身心的危害,从而建立更加健康、适应性的信念和认知。“从神经生理角度提高前额叶的抑制控制也成为近年的一个焦点。实时功能核磁共振神经反馈技术也被应用于治疗中,它可以控制患者的渴求,调节与抑制控制功能有关的脑区激活和相关行为表现。”

“一位13岁男孩,每天除了上课,都在玩游戏,情况持续了有半年。男孩的父母平时工作忙,对孩子疏于照顾,孩子的自律性又没那么高,时间久了,‘游戏上瘾’就发生了。沟通后,孩子每天逐渐缩短玩游戏时间,并请家长尽量多的陪伴孩子,周末带孩子去户外游玩。”耿德勤谈到曾经治疗的一个病例时表示,“经过大约半年的调整,家长反馈,孩子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所以解决沉迷网络的问题,绝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预防往往比治疗更为重要。”卢健军建议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上网行为,每天要有足够的时间与青少年进行现实交流,给予心理上的满足。同时在电脑及手机上可以设置管理模式,减少孩子受到网络上不当信息的影响。

杨奇伟认为,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方面,家长应着力构建和睦的亲子关系,及时与孩子真诚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帮助其解决现实中的困难;培养孩子除上网以外的其他爱好,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学校方面,学校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设立心理健康热线,教师要

“青少年自身也要正确认识网络,多参加户外活动,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融入现实人际交往。当出现网络诱惑时,要及时 *** ,提醒自己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倪端宇说。

(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