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长得好不好看?”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像你爷爷心中的美女和你心中的美女肯定长得不一样,为什么?
因为真正影响一个人颜值的东西,并不是有没有高鼻梁、大眼睛、鹅蛋脸,而是整张脸所透出来的“气”。

这种气说不清,道不明,但绝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相由心生”。
别小看这句老话,它不仅仅是鸡汤。
心理学家研究了几十年,已经实锤:人脸上的面相好坏,和内心状态、性格倾向,甚至人生走向都有关系。
这个面好坏跟长得漂亮真的不是一回事。
“长得顺眼”和“长得漂亮”,天差地别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餐厅,迎面走来两个服务员,一个五官算不上精致,但脸上总挂着温柔的笑,动作有礼又不造作;
另一个可能长得很漂亮,但面无表情、眼神游离,还带点不耐烦。所以你更想让谁来给你点菜?
多数人选的是第一个。
这就对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感觉叫做面部吸引力中的动态因素。
研究发现,情绪状态会直接改变一个人的面部线条,比如眼神是否柔和、嘴角是否自然上扬、肌肉是否放松。
这些因素,远比五官本身的排列组合更能决定第一眼印象。
所以,说白了,面相好不好很多时候并不是由天生决定的,而是你平常怎么想事情、怎么待人处事,日积月累雕刻出来的。
面相会变,而且真的跟你经历的事有关
有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来自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他们追踪了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记录了他们的初始面部特征,十年后再回访,结果发现:
那些心态乐观、生活稳定的人,他们脸上的线条变得更柔和,眉眼之间的距离也在微妙变化;
而长期压力大、经常情绪压抑的人,嘴角下垂明显、眼神也变得更飘忽甚至警惕。
你经历了什么,你脸上就写了什么。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长期做慈善、心地柔软的人,看上去特别有福相;
而有些看起来老气横秋、苦大仇深的人,哪怕还不到四十岁,脸上却已经写满了不要惹我。
中国老祖宗很早就发现了这个理论,所以古代的面相观人甚至发展成了一门学术,在民间非常盛行,有些说法比如“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可能很多人一听“面相”就觉得是江湖术士那一套,其实真正有水平的相面师,是超级的心理研究专家。

比如《资治通鉴》里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汉光武帝刘秀年轻时,南阳谶纬大师蔡少公看他一眼就说:“刘秀当为天子。”
为啥?不是因为他长得帅,而是神清骨秀、举止有度。
这种判断其实就是古代版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我们现代也讲这个道理,只不过换了个说法,叫人格印记在面部的显性投射。
一些面相好的人,其实不一定漂亮
我们回头看看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不少例子能说明这个道理。

比如,脱口秀演员徐志胜。
老实说,他有点丑,还很显老,但他就是让人越看越顺眼,为什么?因为他身上有股亲切劲,脸上的神态特别放松自然。

还有今年春晚上出现的赵雅芝,她都72岁了,但你看她的神情——温柔、从容、有光。
年轻的时候你可以说她漂亮,但年逾古稀的她在舞台上,反而气质比很多年轻人还出挑,这就不是漂亮了,这是真的面相好。
这些人身上都有一个共性:他们脸上没有戾气,没有怨气,他们活得通透,脸上自然显得清净。
以上看来,给我们一个启发:要想改变面相,就先改变心态。
很多人会说:“我也想让自己变好看点,但这不是整容才能解决的吗?”
其实不是。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自我认知和他人评价是会互相反馈的。
你怎么看自己,会慢慢影响你怎么对人;你怎么对人,又会影响他们怎么看你;而他们怎么看你,又会反过来影响你的自我状态。

这就形成了一个面相循环。
你活成什么样,脸最清楚,你活得松弛,脸就不会紧张,你活得通透,脸上就会有光。
这不是玄学,是人类长期生活在社会里,自带的一种感应系统。
所以别急着批判“相由心生”是老一辈的糟粕,它其实早就被心理学慢慢证明了;
只是他们说得简练,只有四个字,而我们说得啰嗦,这篇有1500字左右。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