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林徽因的丈夫多难?追求女神5年,宠爱病妻15年,一生情敌不断

原创:麟稀

原创不易,不要吝啬给个鼓励~~

1955年4月,一代才女林徽因饱经多年病痛折磨,年仅51岁就离开了人世,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出殡那天,她丈夫梁思成悲痛欲绝,看这副情形,余生也难忘怀妻子。

美人已逝,一切烟消云散,当所有人以为传奇婚恋完美落幕时,61岁的梁思成先生要再婚了!这个消息令所有人震惊,中国近代建筑之父为何要亲手打碎完美形象,打碎和林徽因27年的婚姻童话?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梁思成不仅要再婚,找的对象还是小27岁的林洙,林洙平凡又俗气,没半点能和林徽因相提并论的,众人更不理解,好友子女联合起来拼命反对,但梁思成铁了心,他在花甲之年,在一片质疑猜测中步入第二段婚姻,还说出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

这番叛逆又激烈的举动,这句发自肺腑的话,让所有人突然明白过来,梁思成本人的意愿一直被“林徽因的丈夫”所掩盖,人们习惯以配角身份看待他,完全看不到他的喜好,也看不到他的压抑,人们只看到想象中伉俪情深,却不曾想哪有27年的完美夫妻,不过是有人一直在委曲求全。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从小接受父亲的教导,见识广博彬彬有礼,14岁进入清华学堂学习,不仅学业优秀,兴趣还十分广泛,他是有名的足球健将,跳高得过第一,画的一手好素描,还精通音乐,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前途不可限量。

梁启超不仅关心教育,还想让孩子们都有美满的婚姻,他看好一个人后,介绍给孩子认识,让年轻人自己决定,既有传统的门当户对,还有新式的情投意合,婚恋很难不幸福,他成功给长女觅得佳婿后,又想把林长民的长女林徽因介绍给长子梁思成。

梁、林两家都是名门望族,梁启超和林长民还是好朋友,他们都在政府任过高级官员,互相看着对方儿女长大,梁思成17岁,林徽因14岁时,父辈就制造机会让他们见面,梁思成一眼就喜欢上灵秀的小姑娘,但林徽因尚且懵懂。

16岁的林徽因跟着父亲环游欧洲,梁思成在清华学堂继续攻读,徐志摩的突然出现差点让安排泡汤,这位奔放热情的浪漫诗人,疯狂地迷恋上林徽因,用一首首炙热的情诗,展开热烈而率真的追求,完全忘了自己已结婚6年,还有个两岁的儿子。

消息传回国内,林徽因的姑姑们一致反对,林长民不可能让女儿和有妇之夫、乡下土豪的孩子、不靠谱的诗人继续纠缠,林徽因亲眼目睹母亲被抛弃后的悲惨境遇,她不可能破坏别人的家庭,更不可能放着大家闺秀不做,偏做为人不耻的第三者。

但徐志摩的苦苦追求,到底打动了林徽因,她不仅理性,还很文艺,渴望一场浪漫相遇,渴望一场疯狂的爱恋。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徐志摩的痴恋非常有吸引力,没人知道从1920年11月相遇,到1921年7月分开,除了诗歌他们还聊过什么,只知道徐志摩逼迫原配打胎,坚决要离婚,要回归自由身。

一回到北京,林长民就加紧撮合,而梁启超严厉训斥了徐志摩,梁思成旋即明白过来,原来女孩子喜欢浪漫,喜欢惊喜,再约会时,他趁林徽因不注意爬到树上,但林小姐想矜持点,一看气坏了,后来,梁思成到底把心上人追到了手,只是代价有点惨痛:他骑摩托车被撞了。

梁思成满身是血,住了三个月医院,一个月动了3次手术,林徽因一见他眼泪止不住流,此后一有空就来陪他,给他带报纸、画册、冰镇杏仁酪,给他读小说,背新诗,讲有趣的事儿,亲自给他擦汗,打扇子,在人前也不避讳,还给梁思成读《夜莺与玫瑰》,两人的感情在病榻前日益加厚。

这场车祸让梁家大公子成了“跛子”,他的左腿比右腿短1厘米,林徽因不在乎,还悉心照顾,这件事后林长民准备给他俩订婚,但梁启超想让他们先去美国深造3年,梁思成以为多3年相处,感情会更牢固,没想到还没出发又是一场风波。

林徽因离开后,徐志摩在思念、爱恋、希望、失望中辗转,强烈的无处宣泄的情感化作一行行诗,于是和胡适等人成立“新月社”,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林语堂、陆小曼、凌叔华都参与其中,林徽因也常去,这让梁思成的母亲更加不满。

林徽因是梁家未下聘的儿媳妇,梁思成卧病在床衣冠不整时,她没小心回避,反而亲亲热热,如此不顾体统,如今又参加什么诗社,徐志摩为她抛妻弃子,名声扫地,换个人回避都来不及,她竟然又去搅合在一起,这算什么意思!

夫人的不满,梁启超不以为然,梁思成也不当回事,这俩人根本不可能,无非是小女孩爱玩爱热闹,出国手续已经办好,但1924年泰戈尔来京时,徐志摩的举动让所有人都嗅出危险就在身边。

泰戈尔到访在当年万众瞩目,陆小曼、凌叔华这些名门闺秀都想借此大出风头,但陪伴在泰戈尔身边的始终是林徽因,还有徐志摩,这对出色的青年陪着一位圣者被传为一时佳话:

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一幅三友图。

除了一起给老诗人翻译,林徽因还扮演公主,徐志摩扮演爱神,一起演出戏剧。这一切并非偶然,徐志摩还深爱着林徽因,想用她最爱的浪漫感动她,泰戈尔也代为求情,但林徽因并没动心,她喜欢古装少女恋望新月的造型,但她更知道谁才是最好的丈夫。

其实,整个过程梁思成也在,但从头到尾他都没一鸣惊人的机会,他不是诗人,不擅长演出,也不够潇洒,他才华很出众,但不在文艺方面,导致合影只能和众人一起,只能担任演出的舞台布景,沦为一桩盛事的背景板。

还好,林徽因未来三年都在异国他乡,身边除了梁思成再没熟识的人,他们还一起学建筑,梁思成严谨认真,是典型的理工男,从小成绩一直优秀,未来有大把时间让心上人发掘到更多闪光点,继而爱慕、痴迷上自己,但事情并不如他预料那般。

梁思成做起学问专注又认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也是学霸,林徽因悟性极强,善于把握线与形,成绩也不俗,但她不满足于刻板枯燥的训练,愈发怀恋起国内的艺术氛围,她给亲友写信,给胡适写,也给徐志摩写:

我的朋友,我不要求你做别的什么,只求你给我个快信,单说你一切平安,也叫我心安

这封信让徐志摩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他飞快赶到邮电局,发了封电报,恍恍惚惚走在大街上,不知不觉又回去,要求再发一封,内容竟和半小时前的一模一样。

林徽因的通信梁思成并不清楚,但梁家的不满传到她耳中,她觉得非常别扭难堪,完全不能忍受。梁思成母亲病危时依然对林徽因心存芥蒂,对婚事耿耿于怀,大姐侍奉母亲半年感同身受,对徽音也很不满。

林徽因从不委屈自己,她不接受这种指责,她故意疏远梁思成,和别人听音乐、看歌剧,为一点小事争执,她把所有委屈宣泄出来,闹完后和好如初,然后又是新的别扭争执,梁思成在刀山剑树上过了几个月,只能给大姐诉苦:

感觉着做错多少事,便受多少惩罚,非受完了不会转过来

大姐不忍心弟弟受苦,梁启超心疼儿子,爱意味着包容和接受所爱人的一切,他们很快妥协,不仅接受了林徽因,还在林长民猝然去世后,安慰她,供她继续读书,她父亲去世时,梁思成放下一切守在她身边,只为减轻些她的痛苦,日常事情自然处处照顾。

林徽因富于想象和创意,她很快画出建筑类草图,然后不断修改不断丢弃,交作业时她还在画,眼看完不成时,梁思成以深厚的绘画功底,迅速、清晰、准确地把草图变成精彩的作品,解决了难题。

林徽因生日那天,梁思成送上一面仿古铜镜,做工精美、镌刻细致、花纹新巧,背面镌了“徽因自鉴之用”,下署“思成自镌并铸”的字样,他别出心裁,用一周时间雕刻、铸模、翻砂、仿古,以示一片痴情,林徽因感动的笑了。

1928年3月,相识10年,相恋5年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婚礼,林徽因身着旗袍式裙装,梁思成一身考究西服,一对璧人终于修成正果。梁思成不仅感慨,打败众多追求者,抱得美人归,真不容易,新婚之夜,他想让妻子夸赞下自己,

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踏实?严谨?痴情?好脾气?有风度?梁思成暗自猜测,但他怎么也想不到林徽因的回复竟是:

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了吗?

林徽因尽显才女的幽默和浪漫,一丝苦涩却漫上梁思成心头,恋爱5年都结婚了,答案还不明确吗?还想考验什么?难道要努力表现一辈子?他说不上哪里不对,总觉得不如想象中轻松甜蜜,似乎一直是他在扛起两个人的沉重,他早已扛起丈夫的责任,给徽因最大的自由和关爱,难道这还不够?

办完婚礼,梁思成和林徽因到欧洲度蜜月,3个月时间他们先后去过巴黎、意大利、苏联,参观过卢森堡公园、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圣彼得教堂,上世纪30年代照相成本非常昂贵,摄影技术也难掌握,但林徽因留下大量照片,摄影师当然是梁思成,他本人照片却很少,可林徽因依然抱怨:这么多照片,他就没好好给我拍过一张,人都是这么一点儿

回国后,他们到东北大学任职,梁思成是系主任,林徽因是老师,工作忙碌又充实,不久女儿梁再冰出生,生孩子让林徽因的肺病复发,东北天冷只得到北京调养,梁思成也辞去教职回京,一家三口和徽音的母亲在北总布胡同住下,隔壁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金岳霖。

梁思成的照相技术日益精进,把初为人母的林徽因照的温婉迷人,总算让妻子满意了,但林徽因爱热闹,她每周六下午要和朋友聚会,她喜欢成为焦点,聚会上她妙语连珠,一群清华北大的教授经常听她一个人讲,连丈夫也一样,沉稳的梁思成在滔滔不绝的笑声中,显得很拘谨,偶尔的诙谐和才智也被淹没掉。

太太的客厅起初是一帮留学英美的教授,后来作家沈从文、学者胡适也参与进来,再后来,徐志摩只要回京必来。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未果,心情异常苦闷,朋友王庚公务繁忙,托他陪陪妻子陆小曼,没想到两个孤寂的心很快擦出火花,完全不顾舆论道德压力,陆小曼离婚后嫁给了徐志摩。

陆小曼习惯了花天酒地,后来抽起大烟,徐志摩反复劝妻子节省未果,只好到处兼课,还当起房产经纪人,在北京、上海、南京之间飞来飞去,但赚的依然不够花,他把窘迫和烦恼向林徽因倾诉,当林徽因在西山养病时,在北大任教的徐志摩就常去探望。

徐志摩再次出现,梁思成是知道的,但两人坦坦荡荡,关系纯洁高尚,只是好朋友,他不好说什么,也没有理由说什么,更不可能妄加揣测,但不知怎的,他一直揪着一颗心,徐志摩这人不管少女少妇,有孩子没孩子,只要爱上什么都不是阻碍,王庚当时很忙,自己现在也忙啊,一外出就是几个月不在家……

梁思成沦为王庚只差最后一道屏障,还好林徽因头脑清醒,爱惜名声,渴望家庭的温暖,但身为丈夫的安全感,只能全部寄托在妻子身上,确实有点可笑,为什么不能把潜在危险消灭在萌芽中?为什么不能把跃跃欲试的竞争者远远挡回去呢?

要知道,一旦最后一道防线攻破,梁思成会妻离子散,多年辛苦付诸东流,还会成为文化界、建筑界,全北京、全中国的笑柄!

梁思成小心表述自己的不满,林徽因受不了污蔑,一听就气哭了,两人吵了起来,互相捡最解气的话说,梁思成气鼓鼓地离开,林徽音哭肿了眼,第二天一早,梁思成发来两封电报一封信,全是牵挂和懊悔,这事就不了了之,当1931年徐志摩坠机消息传来,他悲痛之余,竟感觉压在心口多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心情轻松了不少,但随后的事,让他的心被重重攥了一把。

出事那天,徐志摩是赶着参加林徽因的演讲,这让林徽因一下子卷入舆论旋涡,很可能被千夫所指,关键时刻,身为丈夫的梁思成很信任很支持妻子,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就爆出康桥日记事件,徐志摩把心事全写进日记,交托给好友凌叔华:万一自己出意外,用日记写传记。

当年徐志摩要和原配离婚:我等不及了,林徽因要回国了!原来离婚是为了林徽因,如此急切,是为了更好的追求,还是更好地在一起,只有《康桥日记》知道。如果只是追求,那林徽因和离婚案无关,不负任何责任,如果徐志摩离婚是为了更好和林徽因在一起,事情就很严重,再加上坠机事件,林徽因会身败名裂,名声会比陆小曼还臭。

徐志摩死后,林徽因第一时间委托胡适讨要日记,事关重大,凌淑华把其它日记交还,扣下《康桥日记》,于是她直接找凌淑华讨要,自称徐志摩生前曾说要留给她做纪念,凌淑华不想给,她要当天去家里取,凌淑华不想撕破脸,以不在家推脱,林徽因就步步紧逼,定好9号去取。

那天,林徽因亲自去取,凌淑华躲了,说最近没空以后再找。她当场气的半死,林才女从没这么低声下气过,但她还是忍了,说只是借来日记看看,又不会不还!凌淑华只好找胡适求助,但胡适力挺林徽因。凌淑华只好把《康桥日记》送去,但留下几页关键内容。

林徽因发现后心急如焚,当天下午和晚上给胡适连写两封啰啰嗦嗦的信,详述每一句对话,还借徐志摩口大骂凌淑华“小气”,她终于拿到全部日记,看后,自称写的不好,不适合做传,声称要自己保存,然后一把火烧了,转身给徐志摩开追悼会。

梁思成看着妻子连日忙碌,经常焦躁不安到整夜失眠,安慰的话却说不出口,他的家庭面临前所未有的浩劫,始作俑者却是妻子,他早就强烈抗议过,但林徽因一意孤行,万一出事是自己收拾烂摊子啊,幸好是虚惊一场,他越发觉得做林徽因的丈夫不容易,这场婚姻总让他心惊,还好,一切尘埃落定

生活重归平静,儿子梁从诫的出生,给家里增添几分喜悦,婚姻美满儿女双全事业有成,梁思成被所有人羡慕,在他彻底松口气时,一道晴天霹雳让他傻了眼。

金岳霖一直住他们后院,有旁门另外出去,梁思成调查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给丈夫说,她苦恼极了,她同时爱上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和梁思成谈话,一点不像妻子和丈夫,却像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一样。

林徽因能同时爱上两个人,意味着不当自己是有夫之妇,她只想到自己很苦恼,却把难题丢给梁思成去解决,根本不去想丈夫的感受,她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被丈夫宠爱。

本该一心一意的妻子心里有了别人,还向自己诉苦,要自己帮她做决定,任何一个丈夫都很崩溃。梁思成痛苦到半天说不出话,他感到一种无法形容的痛楚涌上心头,感到血液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但他感谢这份信任和坦诚,林徽因没有当他是一个傻丈夫。

林徽因爱好文艺,梁思成努力提升文学艺术修养,没想到妻子又迷上哲学家的思辨冷静,梁思成自愧不如只好退出,如果妻子离开,会祝她们幸福。没想到金岳霖得知这片痴情后,自愿退出,止步于纯洁的友情,但以后的岁月一直“逐林而居”。

插曲过后,林徽因继续对建筑的热爱,她自愿放弃优渥生活,跑到穷乡僻壤,爬梁上柱从不喊苦叫累,她住四面漏风的露天房子,吃煮土豆玉米面糊糊,被跳蚤咬的浑身是包,在1931-1937年,林徽因、梁思成和同事们共调查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对其中的206座进行详细测绘,完成图稿1898张。

这七年梁思成很轻松很开心,家里有佣人操持,孩子有岳母照顾,小夫妻还算年轻健康,他和林徽因历经各种考验,早已不能分开,这让他心里非常踏实,两人一起考察古建筑,还计划写部《中国建筑史》,至于林徽因的敏感暴躁和大小姐脾气,这么多年他早就习惯了。

但七七事变打碎这份平静,林徽因的肺病在长途跋涉后,越发严重,她经常高烧不退,后来只能在床上躺着,她经常咳的喘不上气,没几年就瘦的不成人形,战时日用品贵的吓人,还要给她买奶粉补充营养,梁思成只得把戴了十多年的手表,用了20年的金笔当了。

林徽因吃的少,梁思成学会做家务,他很快会炒菜、腌咸菜、蒸馒头、做果酱,林徽因常年卧病在床,心情很烦躁,他从图书馆找到各种书,林徽因每天要打针,梁思成就学会了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他把妻子和家务安排好后,才开始繁重的工作,他经常熬夜,脊椎疼的受不了,就把小瓶子垫在下巴上以减轻痛楚,硬撑着写完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给朋友的信中,大段大段都是林徽因,徽因对汉墓拓片感兴趣了,徽因能讲述西汉历史人物的故事了,徽因操持家务不感到吃力了,徽因的体重两个半月增加了八磅半了,这些小事都他而言都是惊喜,他都大书特书,病弱不堪的林徽因在梁思成眼中依然美,他称之为“我迷人的病妻”。

可林徽因的信,总是围绕着自己,头顶的轰鸣声让她起鸡皮疙瘩,农村女仆太勤快让她很无奈,老妈和佣人的矛盾让她很烦恼,朋友的到来让她心情大好,甚至一双儿女她都很少提到,当然,梁思成露脸的机会也不多。

梁思成在病痛和工作的摧残下,堂堂男子汉体重一度降到40公斤,他得到处募集资金,他要管理各项事务,要整天开会,得悉心照顾家庭,还为妻子的一点一滴牵肠挂肚,这些林徽因无法感同身受。

从林徽因1940年病重,到1955年病逝,梁思成不管工作多繁重,职位多高级,15年如一日宠爱呵护,他是第一流的护士,清华园冬天没暖气,他就生三四个半人高的炉子,清华建筑系主任亲自添煤、倒炉渣、伺候炉子,为了让林徽因坐的舒服些,安放大大小小的靠垫,为了让林徽因心情开朗,朗读各种读物。

梁思成去美国访问,带回很多电子小玩意,用来丰富妻子的病床生活,他知道妻子喜欢到处跑,特意买了一辆小型克劳斯莱牌汽车,林徽因为景泰蓝工艺奔走,他有时间就陪同,林徽因诗兴大发几天寄出16首,一盒打字纸是半月薪水,他向友人开一次口,只为要一盒500张的打字纸。

林徽因身体好些,依然喜欢高谈阔论,喜欢一群朋友围在她身边,金岳霖一直陪着她,追悼会上,所有人记得挽联是金岳霖送的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90岁时,在林徽因生日那天,特意邀好友到饭店相聚。这份情让人动容,但梁思成的付出没有人提,人们认为那是一个丈夫应该做的,连他本人也一直这么认为,如果不是把责任当习惯,怎么可能27年宠爱一个人呢?

直到林徽因逝世7年,又跛又驼的梁思成经常生病,他又要教书又要出国,年过60还得照顾80多岁的岳母,他终于扛不住时,突然发现有人愿意为他扛起所有沉重,林洙很普通,但心里眼里都是他,为他一个笑容感动,为他一个眼神心碎,为他一句话能豁出命去。

梁思成突然发现自己也可以被包容、保护、宠溺,他发现相处可以很简单,随便聊几句心里就很暖,他发现表白可以很容易,一句情诗就能让对方怦然心动,他还发现婚姻可以很轻松,一封表白信就能让林洙在动荡年代生死相随……

在林洙面前,梁思成可以毫无顾忌,他可以释放真实的自己,还可以发脾气,他的一点温情,都能让林洙铭记在心,他不必端着,却一直被仰慕,这种感觉很暖很幸福,相比之下,年龄、身份、地位的差别算什么,亲朋好友的反对算什么

不必质疑梁思成和林徽因27年的婚姻,也不必非议他和林洙的结合,他只是太累太委屈了太久,人到暮年,他不想再做林徽因的丈夫,只想做一回被宠爱的自己

#林徽因##徐志摩#

麟稀:通过阅读,换个角度看世界和生活

关注→_→@麟稀的书影流年,发现更多精彩

民国豪门阔太:嫁妆排了十条街,16年生14胎,36岁病逝的贤妻良母

老舍为何屡次私奔但不离婚?远房姑妈:你骗了赵清阁,害惨她

老舍作品水平如何?韩寒:文笔差,陈丹青:不经读,这评价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