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兵之初 东风吹 战鼓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驻守在马鬃山戈壁滩上的部队,训练和作战条件异常艰苦就连饮水都非常短缺。由于驻地没有水源,许多战士出现嘴唇干裂、甚至脱水晕倒的情况。1969年元旦前后,一个叫王治顺的副连长,为了寻找水源地,留下遗书,带着两名战士,骑驼走进浩瀚的戈壁腹地。六天六夜过去了,他们所带的干粮吃完了,水喝光了,骆驼也累得站不起来了,但连一滴水的影子也没看到。第七天,王治顺挣扎着爬上一个小山包,眼前的几丛红柳让他们眼睛一亮:红柳下面一定有水!他们拼命往下刨,刨到两米多深,一汪清泉涌了上来。

边防连独处山谷,两边是高山,连队隐藏在山谷中,很不容易发现,这是出于安全考虑,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蒙关系也随之恶化,在时刻准备打仗,“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口号下,该连队从位于边界线上显著位置的伊哈托里迁到此处,吃水都靠这眼宝贵的泉水。那时的口号是“东风吹,战鼓擂”,这是当时的一句名言,是毛主席语录中的一句真理,当时国际上处在冷战时期,而我国地理位置处东方,美英资本主义国家处在西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强大了,像强劲东风,把西风(代指西方)压倒了。

东风吹起来了,战鼓敲起来了,战鼓响起来,在古战指的就是要做好冲锋的准备,马上就要上战场一较高下。战鼓擂响,就是吹响了冲锋号,寓意在强大的东风劲吹下,在战鼓的召唤下,英勇的中国人民不怕西方势力,不惧美帝核威胁,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敢于胜利。后来这句话不单纯用在战场上,在部队军事训练,国防施工,平时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前鼓起动员,可以起到提振士气,鼓舞军心,团结奋进的积极作用,战士们据此给泉取名“东风泉”,并搬来大石,立在泉边,镌刻了“东风泉”三字,连队也被上级命名为“东风泉”边防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