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又发健身照了。
小米YU7摆在旁边,新配色蹭蹭曝光,配文精神抖擞,状态拉满。这要是放在平时,网友早就刷屏“雷总有型”“YU7真帅”了。

可这一次,评论区炸了。不是夸,是骂:“冷血!”“没有敬畏心!”“不如倒闭吧!”
为什么一张寻常的“老板带货照”,会激起如此大的反感?
因为时间不对,场合不对,人心更不对。在公众情绪尚未平复的关口,雷军这一“秀”,不是营销,而是一次严重的感知错位。
我们不反对企业家健身,也不反对老板为自家产品代言。
雷军这些年把自己打造成“科技圈顶流”,用4000万粉丝为小米引流,从工服到辣酱,从保温杯到防晒衣,确实创造了“老板即KOL”的营销奇迹。

这种个人IP与品牌深度绑定的模式,在中国科技企业中几乎独一份。单论策略,无可厚非。
可问题在于:当企业面临重大公共事件时,老板的每一次露面,都不再只是“个人行为”,而是企业的态度表达。
而雷军这次回归社交平台的方式,不道歉,不回应,不安抚,而是直接切换回“元气满满打工人”模式,健身、带货、推新车。

这在外界看来,无异于一句无声的宣告:“风波已过,我们继续卖车。”
可风波真的过去了吗?
一场涉及用户生命安全的事故,至今仍未给出完整的技术说明与责任认定。受害者家属的痛苦、公众对智能驾驶边界的质疑、对车企危机公关的失望,这些情绪还在发酵。
而作为企业最高代表的雷军,却选择用一张健身房自拍来“重启”形象。这不是“状态拉满”,这是对公众情绪的漠视。

有人替雷军辩解:他只是在正常生活,不该被道德绑架。
这话没错,但忽略了一个关键:当一个人掌握巨大影响力时,他的“正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信号。
你可以在灾难后吃饭,但不能在废墟上举杯庆祝;你可以在事故后健身,但不能在舆论风暴中心笑着晒肌肉。这不是苛责,而是公众对“责任”二字的基本期待。
看看对比:丰田章男会亲自跪在经销商面前道歉,马斯克会在推特上连发数条回应事故,哪怕是为了平息舆情,他们也懂得“姿态”的重要性。
而雷军呢?连续几次车祸事故后,第一件事是秀自律、推新车。哪怕本意是想展示“小米挺住了”,可传递出去的信息却是:“我们不在乎,我们继续向前。”

更讽刺的是,小米一直标榜“和用户交朋友”。可在这场危机中,用户看到的不是朋友般的坦诚,而是层层叠叠的法务声明、删评控评、媒体洗地。
当用户想追问时,老板却在健身房举铁。“朋友”落水,你在岸上晒太阳——这关系,还怎么维系?
当然,雷军或许觉得,事故是技术团队的事,CEO不必事事出面。可企业越大,老板越不能“隐身”。

危机时刻,CEO就是企业的脸、心和嘴。脸要露出来,心要沉下来,嘴要说真话。而不是用“新配色”转移视线,用“健身照”制造错觉。
小米的危机,从来不是一辆车的问题,而是公众信任的裂痕。
技术可以迭代,产品可以改进,但一旦被贴上“漠视生命”“冷血营销”的标签,再强的带货能力也救不回来。
最后说句实在话:雷军可以继续健身,YU7也可以继续卖。
但在那之前,请先回答一个问题:对于那些因小米汽车而破碎的家庭,你说过一句“对不起”吗?如果没有这一句,所有的“状态拉满”,都是“赤裸裸的见死不救”。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