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74岁的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站在诺贝尔奖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整个日本沸腾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街头巷尾的热议,仿佛一场全民狂欢。
这位被称为“疯子”的科学家,凭借“免疫刹车”理论攻克了癌症治疗的难题,为人类医学掀开了新篇章。
而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到日本已经斩获了29个诺贝尔奖,仅次于美国,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诺贝尔奖,却又如此难以触及?
本庶佑的获奖,堪称科学界的“励志传奇”。
74岁高龄,他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日夜泡在实验室里,与显微镜、试管为伴。同事们称他为“疯子”,因为他对待科研的痴迷程度近乎偏执,为了一个数据反复验证上百次。他获奖的“免疫刹车”理论(PD-1抑制剂),究竟有多厉害?
简单来说,癌细胞之所以能肆意生长,是因为它能够“欺骗”人体免疫系统,让免疫细胞(T细胞)误以为它是“自己人”,从而停止攻击。本庶佑发现的PD-1蛋白,正是癌细胞用来“踩刹车”的关键机制。他研制的药物,相当于“松开刹车”,让免疫系统重新识别并消灭癌细胞。
这一突破,让晚期黑色素瘤、肺癌等“绝症”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
日本媒体称其为“改写癌症治疗史的革命”,而全球医学界也将其誉为“免疫疗法的里程碑”。
日本29个诺贝尔奖的底气:从“模仿者”到“引领者”的蜕变,本庶佑的获奖,是日本自2000年以来第19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如果从1949年汤川秀树成为日本首位诺贝尔奖得主算起,日本已经累计斩获29个诺贝尔奖,其中物理学奖11个、化学奖8个、生理学或医学奖5个。

在日本,科学家是备受尊敬的职业,年轻学子以“拿诺贝尔奖”为荣。
反观我们,尽管科研经费逐年增加,论文数量全球第一,但真正能改变世界的原创成果却寥寥无几。
我们热衷于“短平快”的项目,评价体系唯论文、唯职称,科学家们疲于应付考核,哪有时间静心做颠覆性研究?
我们对诺贝尔奖的渴望,几乎成了一种“集体焦虑”。
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网络上总是一片“为什么又没有我们的科学家?”的哀叹。
这种情绪背后,是近代以来对西方科学标准的崇拜,也是对科技实力的不自信。
更让人心痛的是,每当日本科学家获奖,总有人翻出“我们呢为何不得奖”的旧账。

看看本庶佑吧!74岁,本可功成身退,他却说:“我的对手不是其他科学家,是疾病本身。”
这种纯粹,才是科学精神的本质。
不过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些评论区有部分网友心里面特别的酸,甚至一些网友认为诺贝尔奖和科学无关,我不知道有些网友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必须要清楚的明白,每一次诺贝尔奖的科技结果都是全人类共同享受到的科技结果,特别是在医学领域的贡献,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忽略的。
我们的现在很多疾病、一些精密的仪器,这都需要科学的基础。有些人看到外国人得了诺贝尔奖,就觉得诺贝尔奖是一个没有有用的科技是和西方跨上关联的,可这些人又渴望咱们得到诺贝尔奖,这不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