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让网民们与知识的距离更近了一步。

不用看书、不用上课,只要刷刷手机短视频就能学到不少实用的生活知识。

 

可在这便捷之下,一条“隐形带货”的产业链也恶性发展起来。

很多消费者轻信所谓“科普博主”的名头,在一个个科普视频中,落入了商家和博主联手打造的带货陷阱而不自知,直到买完药品后才大呼上当。

 

今日,包括人民网和国家卫健委在内的多个官方机构就此现象发文,对所谓的“网红医生”进行了严厉地批判。

那么就是什么样的博主是“网红医生”,什么样的博主又是专业“科普博主”呢?

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时代又该如何辨别,如何自保呢?

 

1、何为“网红医生”?

想必“网红”和“医生”单独拿出来说大家都不会陌生,但如果放在一起的话,就会让很多人不理解了。

“网红医生”其实并非一个贬义词,而只是一个对在互联网上传播健康知识博主的中性称呼。

作为一个健康科普听一听,这些网红医生的视频倒是没什么危害。

只不过网红医生肯定不全是为了科普而做视频的,不少人都是想靠短视频挣点外快,甚至全部靠短视频为生。

这时候,很多博主就会选择通过带货和打广告的方式牟利。

 

只不过因为账号性质的不同,很多博主并不是直接在视频里打广告推荐某个产品,而是以医学科普为先导。

就比如说很多博主都会通过介绍赖氨酸的功效,来给一些含有赖氨酸的营养品打广告。

因为赖氨酸和小孩子的发育息息相关,而这种成分又只能从外部摄取,所以很多爱子心切的家长就会毫不犹豫地购买这些产品。

 

但实际上,这些网红医生为了能够带货,在知识科普方面有意识地忽略和夸大了部分内容。

同样以赖氨酸为例,虽然在儿童成长中它的确是不可或缺的,可小孩子能长多高和赖氨酸的关系却并不大。

而且,虽然赖氨酸的确只能从体外获取,但一个鸡蛋所含的赖氨酸就已经足够小孩子一天的需求量了,并非只能通过药物来弥补。

 

2、不断强化认知的“信息茧房”

乍一看,网红医生们打广告的手段也并不高明,无非就是制造焦虑,创造需求,最后推销产品。

只要能够管得住自己,不管什么产品都不买好像就不会上当了。

但实际上,这类商家往往并非和单一的博主合作,而是和这一类的博主都有合作。

 

在网络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旦刷到一个东西,接下来都是这一类东西推荐的情况。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掉入了系统和算法编制的“信息茧房”当中。

一旦你在一个视频上投入了过多的时间,就会被认定是对这类内容感兴趣,就会被接二连三地推荐此类内容。

 

三人成虎,第一次第二次见到一个视频或许并不足以让你焦虑,但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十次刷到一个视频的时候,沉浸在这样焦虑的氛围中,我们也很难保证不受影响。

这时候打开评论区,我们就会发现真正的商家早已经伪装成了观众在评论区卖货。

 

这些商家们伪装成对这类保健品感兴趣的顾客,在评论区通过对话的方式将购买链接发了出来。

甚至我们还能看到同一个账号在不同视频评论区分别扮演买家和卖家的滑稽情况。

这种网红医生负责制造焦虑,商家伪装成顾客打广告的“软广”比原先的“硬广”要更具迷惑性,很多人也因此上当受骗,买了不少自己不需要的药物。

 

3、让互联网成为工具

互联网本应成为我们的工具,可因为太多的人缺乏最基础的互联网知识,最终反倒成了互联网的附庸。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任何保健类药物都不能以职业医生或患者的名义代言。

所以很多商家才会另辟蹊径,选择了这种通过网红医生渲染焦虑的方式带货。

 

我们必须要明确,医疗健康科普博主带货本身,我们是完全支持的。

毕竟这些博主能火起来,就代表他们本身是具有专业性的,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推荐一些自己觉得好的保健品完全没有问题。

真正让我们抵制的,是一些低质的网红医生照本宣科地念广告词,通过渲染焦虑的方式,让消费者购置大量无用的药物。

 

就像《中国食品报》总结的一样,相当多的博主不仅配图和信息来源一样,就连台词都是一模一样的。

能制造这种“巧合”的,就只有背后操盘的商家了。

 

其实想要避免上当办法也非常简单,不要去盲目相信网络上这些所谓的“网红医生”就好了。

长期以来,中老年人都有一个认识,觉得只要去医院就要花钱,医生都是为了骗钱而存在的。

反而是网络上这些健康博主不图钱不图利,看看视频也没什么损失。

 

但实际上这样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网红医生并不能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而且我们并不了解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就算真的出事了,连个负责人都找不到。

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依然要相信有官方认定的专业医师,而非病急乱投医地在网上看病。

 

结语

就目前来看,最可怕的其实并非赤裸裸的欺骗,而是那些亦真亦假的“软广”。

对于明确违反相关法律的博主,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予以制裁。

但对于各类打法律擦边球的软广,更多的就是需要我们自己擦亮眼睛,提高辨别意识了。

 

对于互联网上的消息,我们切不可听信一面之词,必须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清楚再下判断。

而因为“信息茧房”和大数据算法的存在,一旦我们对某一类型的视频关注,就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一个个强化记忆的“重复”视频中。

所以提高互联网信息检索能力,确保自己能够打破信息茧房的束缚,了解到真实可靠的信息也成了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必须掌握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