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的诊室里,常遇到患者带着迷茫又急切的眼神询问:“何教授,治疗之外,我到底该怎么吃?”

每每于此,笔者都深感饮食这把“双刃剑”的力量——控制得好,利于恢复,不注意控制,常常犹如“踩油门”,加速复发转移。

今天笔者就给大家讲一下日常饮食中的“危险分子”,看似平常甚至美味,却可能在悄悄地给癌细胞“供能”。

藏在便利里的“致癌隐患”

火腿、培根、香肠、午餐肉……这些加工肉制品在现代人家的厨房里太常见了,做起来方便,吃着也香。

但你们知道吗?这份便利背后,藏着不小的健康风险。

2025年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确认加工肉制品的致癌风险,加工肉中的亚硝酸盐在胃酸环境下会转化为亚硝胺,这是一种强致癌物,可直接损伤肠道DNA。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25年初抽检发现,市面上37%的加工肉制品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这类食物在制作时,为了能放得久、颜色看着更新鲜,大多会加亚硝酸盐。

长期吃这些,就像用微量毒素天天刺激消化道黏膜,胃癌、结直肠癌的风险不知不觉就升高了。这并非是危言耸听,而是全球上百万份数据总结出来的结论。

笔者建议癌友,别天天把加工肉制品端上餐桌,能不吃就尽量不吃。

焦香背后的“健康杀手”

夏天的烧烤摊、餐桌上的炸鸡、干煸牛肉,那滋滋响的声音、扑鼻的焦香,确实令人食欲大增。

但食物怎么做,决定了它最后是给身体补营养,还是添负担。

科学已经证实,明火烧烤时,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烤肉中的致癌物有两类:一类是多环芳烃,另一类是杂环胺。

温度越高、烤炸的时间越长,产生的有害物质就越多。

癌友们吃得开心的时候,这些东西就顺着喉咙往下走,加重身体代谢的负担,还会攻击正常细胞。

康复期的身体,本来就在全力修复、重建,绝对不能让这些有害物质入侵。

饮品背后的“甜蜜陷阱”

这一点,是笔者尤其要强调的,因为太多人,包括许多患者,都将含糖饮品视为补充营养的“补品”,殊不知可能适得其反。

无论是标榜健康的补品饮料还是碳酸饮料,其本质都是“液体糖”。

大量的糖分摄入,会迅速升高血糖,为癌细胞提供其偏爱的“能量源”。同时,它会加剧身体的炎症反应,而慢性炎症正是癌症的温床。

美国学者研究发现: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甜饮料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要高90%。

并且,2025年9月,发表在《自然代谢》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含糖饮料中的果糖和葡萄糖,能显著加速结直肠癌的转移。

笔者强烈建议癌症患者,尽量戒掉含糖饮品。白开水和淡茶,才是身体最需要、也最健康的“黄金饮品”。

只要管好嘴,就能够坚守30%-40%的癌症发生。笔者给大家推荐饮食“六字真言”:粗、淡、杂、少、烂、素。

“粗”

指的是粗粮、杂粮、粗纤维类食物。

“淡”

指少食高脂肪、动物蛋白类食品,以天然清淡果蔬为宜,适当控制盐的摄入量(每人每日摄入量不超过6克)。

“杂”

是指食谱宜杂、广,只要没有明确的致癌性或不利于某种癌症的防范与康复,均可食用。

“少”

指对食物摄入的总量及糖、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均应有所节制,消化功能差的癌症患者可每餐少食,适当加餐。

“烂”

是除新鲜水果、蔬菜外,其他食物均应煮烂、煮熟,特别是老年癌症患者和放化疗治疗中及治疗后的患者,尤其要煮烂,以利消化。

“素”

多指新鲜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富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对癌症的防范和康复益处多多。

若抗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持久战,那饮食管理便是这场战役中至关重要的“后勤保障”。

或许一开始调整饮食习惯会有些不易,但每一次对“危险食物”的拒绝,每一次对“健康饮食”的坚持,都是在为身体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