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成都一辆小米SU7在道路事故中发生起火,造成1人不幸遇难。尽管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但“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的讨论再次将新能源汽车安全推向公众视野。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车辆碰撞后门把手无法打开、影响乘员逃生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一现象背后既有技术设计的原因,也折射出行业标准亟待完善的现实。

 

新能源汽车门把手普遍存在安全风险

 

针对成都小米SU7事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安全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现有信息看,司机涉嫌酒驾且存在严重超速行为,在如此极端驾驶场景下的高速碰撞,无论对于新能源车还是传统燃油车,都可能面临引发燃烧风险,有一些车辆在剧烈撞击后都可能会出现车门难以开启的情况。”

传统燃油车的门把手多为机械式结构,碰撞后仍可通过外力开启;而新能源汽车,为了追求美观和降低风阻,普遍采用隐藏式、半隐藏式门把手,这一“藏”,却可能埋下了一个致命的“技术陷阱”。

一旦发生剧烈碰撞,车辆会瞬间陷入三大困境,形成致命闭环:

 

  1. 断电:剧烈碰撞可能导致车辆主电源或为门把手供电的12V低压电瓶断电、损坏,或被系统为安全起见自动切断。电,成了开门的第一道生死关。没有电,再智能的指令也只是徒劳。
  2. 物理损坏:强大的冲击力可能直接损坏门把手内部结构,或导致其因车身形变而被卡死。即便电路完好,物理层面的“锁死”也让开门成为不可能。
  3. 信号中断:车辆的神经网络——CAN总线若在碰撞中受损,钥匙或车内解锁按钮的信号将无法传递给门把手控制模块。此时,车门虽未损坏,却已“失联”。

 

专家称:“目前很多新能源汽车门把手存在类似的安全隐患,如果碰撞后门把手失灵,加上不慎起火,就容易造成惨剧,这也折射出汽车门把手行业标准有完善的空间。”目前汽车门把手国家强制标准也已在制定中,这表明行业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专家透露,“目前市场上多数新能源汽车的门把手设计存在类似安全隐患,半隐藏式结构虽然优于全隐藏式,但仍未完全解决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问题。”

 

 事故车辆疑似不满足门把手强标征求意见稿要求

 

行业的警钟已经敲响。今年9月底,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为汽车门把手安全设计划定了明确底线。意见稿核心要求包括两大关键点:

 

  1. 汽车内、外门把手均必须具备物理结构,确保在电子系统失效时仍能通过机械方式开启;
  2. 规定了门把手的操作空间标准,要求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SU7采用的半隐藏式门把手虽然符合操作空间要求,但在"冗余设计"上仍存在不足。新国标要求门把手必须具备机械开锁冗余,也可配备电冗余设计。而目前市面上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多数未满足这一要求,事故中的SU7半隐藏门把手就不符合门把手强标征求意见稿要求。

根据标准实施时间表,该新国标预计将于 2027 年 1 月正式生效,但已销售的在用车无需强制改造。这一规定虽考虑到存量车主的改造成本,却也意味着一个残酷的现实:目前市面上数以百万计的新能源汽车,其门把手的安全隐患,仍将长期存在。

 

消费者如何自我保护

 

在法规和行业彻底解决问题之前,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我们自己。面对潜在的“隐形门锁”,消费者必须学会主动防御:

 

  1. 熟悉你的车!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了解车辆应急开启机制,熟悉自己车辆的应急开门方式,包括车内机械开关的位置和操作方法。在紧急情况下,这可能是最重要的自救途径。
  2. 选择设计更安全的车型。在购车时,消费者可以优先考虑门把手设计更为合理的车型。
  3. 保持冷静,掌握基本应急知识。发生碰撞后如果发现电子门把手失灵,不要慌张,第一时间寻找机械拉手。
  4. 警惕过度追求美观而牺牲安全的设计。当科技美学与生命安全冲突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